驰骋春光里,勇夺“开门红”
3月26日,梁溪区委书记,无锡梁溪科技城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刚主持召开无锡梁溪科技城管理局党委、无锡市梁溪科技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第十四次联席会议暨重点工作推进会。梁溪区和梁溪科技城领导陈涵杰、余遥、徐建峰、蔡佶靓、任鸣杰、魏斌、范文君出席会议,管理局和集团各部门负责人,区相关部门、国企平台和街道负责人参加会议。市纪委监委派驻第八纪检监察组到会指导。
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市委党的会议精神。听取重点项目落地情况、企业陪伴式成长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工作推进情况、“项目经理人”制度、低空经济产业化发展、低空经济研建用示范项目投资的情况汇报等。
会上,有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梁溪科技城项目招引突出一个‘快’字,快招快落。”
梁溪科技城立足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创新构建“链主牵引-政策赋能-生态共建-服务贯通-资本护航”五位一体成长体系,系统性打造产业培育生态。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传感器、空间信息、食品科技、量子科技,这七个产业生态圈齐头并进,锁定一批有引领性、带动性的优质项目,项目招引呈现一派“项”前冲的火热局面。要乘胜追击、拼抢赶超,夺取项目招引首季“开门红”。
“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必须到园区去。”
在招引项目的过程中,要灵活使用现有的载体和资源,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必须到园区去。
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入推进,街区也可以导入科技企业和科创空间,不仅可丰富区域内的创新创业生态,也可为科技企业和初创团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比如,像纽约、上海等大都市的硅巷模式就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在推动科技、金融和数字创新方面展现了潜力,杭州新兴的科技“六小龙”的崛起,也正是这一模式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这些企业有的并没有诞生在传统的大型科技企业或产业园区中,而是通过灵活、分散的方式布局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凸显了城市生态对新兴科技产业的高度适配性。
落脚到梁溪和梁溪科技城功能区,城区和街区也有一些适配的载体和资源,适合导入科创企业和新兴业态。当下推行的百楼百园专项行动,其中一个方向也是希望可以高效利用中心城区资源,让城市中心区域不再只是商业聚集地,未来也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
会议提出
园区要形成各自的产业特点和集聚效应。比如,食品科技园目前已落地了天资乳业、王兴记、真正陆稿荐、新万鑫银丝面等一些老字号的生产基地,后续可以进一步放大优势,打造成一个更为全面、更加具有显示度的无锡老字号生产基地。
“科技城要先行先试,探索'项目经理人制'。”
“项目经理人制”是一种高效、灵活的管理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执行效率、促进成果转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科技城要先行先试,选定合适的人,先从个案开始探索“项目经理人制”。让项目经理人主导创新要素布局,灵活配置各类资源,从产业需求出发谋划重大项目,打通整条产业链。从招商端到服务端,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根据项目收益来对项目经理人实施奖励激励,打造一支“懂技术、懂产业、懂投资”的项目经理人队伍。
对于招引的项目,要有“链”式思维、系统布局。从项目招引开始,实施项目经理人制度,提供陪伴式全链条服务。项目落地后,产生的业务跟国企平台无缝对接。比如,空天产业、低空经济等项目落地后,梁溪空天科技集团、科技城数发集团等国企平台的业务要快速匹配上去,有效形成国企自身的经营性收入,获得盈利点。
作为一座科技新城,梁溪科技城要努力践行“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围绕“科技赋能产业”这条主线,梁溪科技城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通过深化科研院所合作、强化平台验证支撑、探索项目管理机制、打造量子应用场景、提升企业配套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高效融合。
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全力构建“企业主导+院所支撑+平台协同”的创新机制。重点推进由深圳多家创新企业联合深圳大学核心团队发起成立的无锡集成芯片与具身智能研究院,聚焦人形机器人芯片技术与具身智能应用攻关,企业主导技术方向与资源整合,院所提供科研支持与人才供给,共同推动传感芯片封装、触觉感算模组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产业化落地。
当下,梁溪和梁溪科技城区城一体,坚持以科技城产业基础为支撑,以主城丰富应用场景为牵引,向天空寻发展,向低空要产值,加快构建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生态。
低空产业细分领域众多,目前能产生收益且具有成长空间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低空行业服务领域。根据当前低空行业市场,结合梁溪区、梁溪科技城低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梁溪科技城低空公司要围绕“3+N”发展规划进行产业化布局:
一张网
梁溪区低空智联基础设施网
一个核心业务
低空行业服务
一个营地
梁溪城市低空特色营地
N个合作生态
依托梁溪区、科技城打造的低空产业生态,合作开展多类低空业务
最终通过运营实现“业务走出去、生态引进来”。
春潮涌动,激荡万千气象。
一座科技新城,正以“拼”的姿态昂扬奋进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