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月开始
吴江在全省率先探索
渔业生产的主体信用评价体系
全区1500多家养殖主体从此有了
“信用账本”
“今日投喂生态饵料约30斤,包含南瓜、米糠、鱼粉、螺蛳肉等,未使用任何药物,捕捞小龙虾上百斤。”近日,在吴江区黎里镇红旗村的一处养殖基地内,养殖大户吴国华正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当天的生产数据,“这些数据关系着我的‘信用分’,以后续包水面、申请贷款都要靠它。”
吴国华口中的“信用分”
源自吴江区于6月初在全省率先实施的
“渔业生产主体信用评价体系”
这一创新机制不仅为全区1500余家渔业主体
建立了“信用档案”
更通过标准化、生态化的引导
推动吴江年产值24亿元的渔业经济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素有“百湖之城”美誉的吴江,水域资源丰富,50亩以上湖泊超过300个,养殖水域面积达20.71万亩。不过,传统养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吴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用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吴江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相关负责人说,该体系以100分为基准,设置了22项扣分指标和3项加分项,覆盖了从苗种投放到尾水处理、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并将养殖主体的信用划分为A+至E六个等级,实行“季度更新、动态管理”的监管模式。
与传统监管方式不同,该体系更强调源头治理和正向激励。在严格规范药物使用、尾水排放等关键环节的同时,还创新设立“水质改善奖励”机制,明确“外荡水质年度提升可加10分”等激励措施。未来,养殖户的信用等级还将与政策扶持、金融信贷等方面直接挂钩,力求构建起“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的良性发展生态。
今年正值“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江区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此次创新推出的渔业生产主体信用评价体系,不仅规范了当地养殖户的日常养殖生产,推动了渔业产业发展,更构建起了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让绿色发展真正成为吴江养殖户生态渔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当地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密码”,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将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渔业高质量发展树立起全新的“吴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