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枫桥街道寒山社区马浜花园南区东门,崭新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桩静静伫立,车主王师傅熟练地插上充电枪,感慨道:“以前充电要跑老远,现在家门口就能充,党支部真是办了件大实事!”这仅仅是马浜南区“幸福里”蜕变的一个缩影。在近二十年的老旧动迁小区里,马浜花园南区第一党支部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创新探索“三全”工作模式,建强红色物管会、联动多方力量,用一场场“微改造”将“环境整洁、生活便利、邻里相亲”的幸福图景绘就在家门口。
“三全”筑基,物管激活“邻聚力”
面对居民结构复杂、老年人占比高、自治活力不足等诸多治理难题,马浜南区第一党支部积极筹建物业管理委员会,创新推出“三全”工作法。“全程谋划”定方向,牵头制定组建方案,从架构设计到职责划分全程把关。“全民参与”聚合力, 吸纳党员骨干、居民代表、民警、城管组成“红色智囊团”。“全程协商”解难题,建立“1+2+N”联席机制,固定每月召开“幸福议事会”,确保居民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在“三全”模式的有力推动下,红色物管会高效运转,积极响应居民关切。增设温馨舒适的“寒山小筑”老年活动室,为老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安装照明路灯,照亮居民晚归的路;全面升级应急消防设施,为小区安全保驾护航;科学布局多处电动车停车棚并引入充电桩,消除了飞线充电等消防安全隐患。截至目前,累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0余个,推出便民服务举措6项,将“需求清单”快速转化为家门口的“幸福场景”。
“佳邻”议事,痛点巧变“幸福点”
“想装充电桩”“希望多些休息椅”“儿童活动空间再丰富些”……居民们的“微心愿”如何落地?马浜南区第一党支部搭建的“佳邻”协商议事平台,成为破题的关键。党支部化身“主心骨”,定期召集政协委员、物业、“三全”物管会成员、居民代表及专业部门,围坐在一起,以“喝茶”“唠家常”的轻松方式开启协商议事,让居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谋划”。从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桩的选址,到如何保障其安全运行;从电动车停车棚的合理布局,到后期的长效管理,每一个 “微改造” 项目都在充分的共商共议中逐渐成熟、精准落地。
如今,10个便民充电桩已在东门稳稳“安家”,电动车停车棚有序排列,不仅解决了居民的 “里程焦虑”,更消除了安全隐患。而“佳邻”议事会仍在持续运转,更多居民期盼的 “微心愿”,如规划中的小区儿童乐园等,正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光影润心,文化滋养“幸福里”
硬件提质让幸福“可视化”,文化浸润则让幸福“可持续”。党支部敏锐捕捉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小区内的海棠驿站巧妙升级为社区“幸福影院”。在支部的组织协调下,每周四午后准时亮起“红色光影。”当《长津湖》的画面在银幕上展开,退伍老兵眼含热泪,动情讲述那段峥嵘岁月;亲子专场里,家长与孩子共享爆米花,温馨的笑声此起彼伏。
党支部不断推动海棠驿站的文化惠民活动“上新”。在“儿童之家”,非遗传承人带着孩子们指尖翻飞,剪纸窗花;老年大学的书法班上,银发学员们挥毫泼墨乐享生活;端午时节,青青粽叶包裹邻里温情,巧手阿姨们手把手教年轻人包出棱角分明的粽子……从“柴米油盐”到“诗和远方”,居民的精神世界愈发丰盈。
曾经设施陈旧、管理薄弱的“老破小”,如今已蝶变为充满幸福与活力的“幸福里”。马浜花园南区的蜕变密码,藏在党支部的“三全”工作法的智慧里,浸润在“佳邻”议事会的烟火气中,闪耀在“幸福影院”的光影间。一份份暖心“民生答卷”,正转化成居民家门口的“摸得着的幸福”。(全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