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蒯春娥是枫桥街道远近闻名的“三栖明星”——退休前在枫桥实验小学躬耕杏坛三十余载,如今以“五老志愿者”身份继续发光发热;作为非遗竹编技艺传承人,她在经纬交错间守护文化根脉;而在街坊邻里眼中,这位“永远带着笑容的蒯老师”更用书香墨韵涵养出三代同堂的和美家风。
护苗丹心:社区里的“知行园丁”
每天清晨挎着褪色帆布包走进马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蒯春娥退休生活的必修课。作为“五老志愿者”,她把三尺讲台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暑托班里辅导作业时低垂的眉眼,与三十年前批改作业的姿态同样专注;将红色故事改编成童谣时眼角的笑纹,与孩子们清亮的歌声共振出时代强音;非遗传承活动中穿梭挑压的竹篾,编织出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的绚丽图景。“教育不是灌输,是用生命温暖生命。”她总爱抚摸着社区孩子的课本这样说。7年以来,蒯春娥累计开展教育活动87场,服务青少年1200余人次。
经纬匠心:竹编技艺的守正创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枫桥家家户户都会竹编,如今只剩老一辈还在编花篮。”作为竹编非遗传承人,蒯春娥的使命不止于怀旧。退休前,她已在实验小学开设竹编兴趣课;如今更将课堂搬到社区,手把手教居民选竹材、编花篮。面对幼儿园小朋友,她举起竹编水果篮娓娓道来:“竹制品绿色环保,是健康生活的选择。”灵巧的手指在竹条间穿梭挑压,引得孩子们跃跃欲试。在她推动下,竹编不再是尘封的老手艺——社区活动室里,居民们从手忙脚乱到编出精巧杯垫;学校课堂上,孩子们用竹条编出星星与蝴蝶。“要让年轻人知道,塑料替代不了竹篾的温度。”蒯春娥如是说。
寸草春心:润物无声的家风传承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蒯春娥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诠释家教理念。女儿备考一级建造师时挑灯夜读,女婿钻研手表设计获国家专利,家中弥漫的学习氛围让小孙女从小懂得“知识改变人生”。周末全家参与社区义卖,节假日带孩子赏花灯、做公益,她用行动诠释“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为满足孙女“家庭缆车”的奇想,她翻出绳索纸箱搭建游乐场;祖孙角色扮演绘本故事时,她悄悄将诚实、友善的价值观融入对话。“家风不是训出来的,是活出来的。”如今,女儿在岗位热心公益,孙女在学校关爱同学,这份“润物无声”的传承,正如她所言:“每个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安定。”
从青丝到白发,从讲台到社区,蒯春娥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当我们问及三种角色如何平衡时,她笑着指向窗外的竹林:“你看那竹节,看似各自生长,其实地下根脉早已相连。”蒯春娥正用自己的人生诠释:文化的传承、文明的传递、精神的传扬,本就是一脉相承的生命交响。(王子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