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末
苏州被马可・波罗
誉为“东方威尼斯”
古城河道交错,水路纵横
连着姑苏人的生活
近日,苏州市第四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发布,姑苏区有46个地名入选,包含了古井、河渠、航道和运河四个类别。这些与水有关的地名,如画卷中的点和线,勾勒出了一个流动的姑苏。
古井:镶嵌大街小巷的点点明珠
所谓“市井人家”,有井水处就有人家。古城的古井,虽历经千百年风雨,大多仍水质清澈,被人们日常使用。它们不仅是水源,更是邻里交往的纽带,伴着井台边木桶碰撞的声响,人们在此浣衣、闲谈。漱石泉、同德里古井、甲辰巷古井……这些名字背后,藏着姑苏人最朴素的生活记忆。
虎丘第三泉
第三泉、憨憨泉、天泉等名井,水质甘洌,曾是文人雅士煮茶论道的首选。旧时寺僧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侍奉佳宾,游客如能喝上一杯憨憨泉水煮的虎丘白云茶,乃为人生一大快事。
拙政园天泉
姑苏的古井多冠以“长寿”“福寿”之名,如五龙堂长寿泉、福寿泉、百龄泉,寄托了凿井人对安康的祈愿。它们滋润着一方百姓,是城市最真实的脉搏,记录着姑苏人“因水而聚”的生活智慧。
河渠航道:勾勒姑苏繁华的纵横脉络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姑苏城内,河渠航道如血脉般贯穿全城。元和塘、西塘河、相门塘,承载着农田灌溉、水利治理与物资运输功能,曾是商船往来的重要水道。
沙盆潭
沙盆潭因形似沙盆得名,五条水道汇聚于此,带来“五龙汇阊”的奇观和石路的商贾云集;葑门塘连接古城内外,明清时期,菜农摇船进城,沿河叫卖,形成“水上市集”;沿岸锻铁冶坊的繁荣景象更见证了苏州手工业的黄金时代。这些河渠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是姑苏“水城”风貌的缩影。
河岸两侧,粉墙黛瓦的民居临水而建,石桥横跨,船橹轻摇,勾勒出“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诗意画卷,滋养着姑苏人“以水为路”的生活方式。
运河:铺展江南文化的千里长卷
如果说古井是点,河渠是线,那么运河就是姑苏水文化的“面”。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自隋唐以来便是南北经济的大动脉,而苏州段更是其中精华。
胥江
山塘河
胥江、上塘河、山塘河等支流,像毛细血管般延伸,串联起古城内外。外城河作为护城河,见证战火与和平;大龙港曾是漕运枢纽,至今河底仍有古陶器遗迹。
外城河
运河不仅带来财富,更孕育了独特的市井文化。桃花坞河因唐伯虎的隐居而染上了风流;学士河因明代大学士王鏊而得名,流淌着文脉书香;平江河因其“小桥流水”的标志性风貌,引来游人如织。这些水道,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姑苏“因水而兴”的证明。
平江河
近年来,姑苏区持续加强地名文化宣传保护。在区内道路命名中,坚持以文化元素命名。在历史文化保护中,积极申报地名文化遗产和红色地名。在实体资源发掘中,建设了平江街道、金阊街道2个地名文化遗产示范街区,以平江路和马大箓巷、东百花巷、王洗马巷作为展示姑苏地名文化的特色窗口。持续举办“跟着地名看姑苏”活动,发布主题活动线路,擦亮地名文化品牌,为姑苏地名文化保护注入新动能。
姑苏的水
始终在流动中书写传奇
它不仅是地理的脉络
更是文化的基因
让古城在千年岁月里
始终灵动如初